首页 杭州概览 聚焦杭州 风雅钱塘 史志园地 数字方志馆 政务咨询
快速播报: · 方志馆里迎新春,金犬送福过大年   · 蒋文欢一行看望慰问离退休老干部   · 徐立毅对杭州市地方志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站内检索:
  动态要情       今日杭州       史上今日       杭州之最       杭州百科    
  首轮志书       二轮志书       区县年鉴    
  湖山览胜       古镇名村       特色街区       民俗风情       特色美食       古今人物       诗词楹联       掌故丛编    
  志鉴常识       二轮修志       年鉴编纂       志稿选粹       百家争鸣       志人论集    
  新书速递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史志园地 > 志人论集
续志竖写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文章来源:   作者:刘柏修 访问次数:
    

  一、地方志的含义

  要掌握志书条目的写作方法,首先要明确地方志的含义,把握地方志的特征。只有把志书特征把握住了,才能更好地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多种方法。一般地说: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这个概念至少体现地方志的4个鲜明特征:一是记述性,二是区域性,三是资料性,四是著述性。我们应该立足这4个特征来研究志书条目的竖写方法。

  根据地情三分的认识,即将一地地情分成自然、人和社会,我个人对地方志的定义先后作过3次表述,自己认为一次比一次更准确、更完善。①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区域自然、人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人口部类应该与自然、社会等量齐观》,《江西方志》1989年第2期)②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区域自然环境、居民及其社会活动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当代方志学”研究概说》,《江西方志》1997年第5期,又《江西省地方志论文选集》,方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③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区域自然环境、居民及其社会活动历史与现状单一或综合要素的资料性著述。(《方志体例与志书编纂简说》等2001年以来讲课提纲)。记述一定区域自然环境、居民及其社会活动历史与现状综合要素的志书,可称为区域志;记述一定区域自然环境、居民及其社会活动历史与现状单一要素的志书,可称为专志。这样就把地方志两大系列的内容都包揽进去了。

  二、地方志的体例要求

  地方志含义中的4个特征,就是地方志的体例要求。但地方志还有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横排竖写。横排是指篇目设置时同一层次的内容应是并列关系,兄弟关系;上下层次的内容应是统辖关系,父子关系。竖写是指条目撰写时,应遵循时间顺序,通过资料的排比,体现事物、事件、事象的发端、发展、变化和现状(或结果)。志书的基本要求要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在篇目设置已经确定的条件下,我们要花大力气解决好条目竖写问题。

  三、续志与前志的接轨

  续志编纂,有一个与前志衔接、接轨的问题。续志与前志的接轨可以通过4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概述中体现接轨,很好地体现与前志概述内容的衔接;二是篇目设计中体现接轨,基本保留前志的主要类目;三是附录中体现接轨,在附录部分设置“前志补正”专类,对前志的重大遗漏予以补充,对前志的关键错讹予以改正;四是在条目竖写时实现接轨,这是主要部分。如前志的下限为1985年,那么续志条目应该从1986年写起,而且这一年的情况要写得详细一点,把这一年作为续志条目记述事物的起始开端来看待;如果前志下限虽然为1985年,但有些条目的内容并未写到1985年,也就是说前志条目的现状写得不完整,那么续志条目竖写时就要适当地往前追溯,追溯到与前志记述的底限相衔接,以免续志与前志在有些内容上出现断层。

  续志应特别写好几个新类目,即“改革开放”、“思想道德建设”和“居民生活”,这是续志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力表现。

  现在还出现一种“专题记述”,与“大事记”之记不同,是否可视为体裁上的创新,尚难很快下结论。但可以认定的是“专题记述”在首轮志书中还未广泛运用,而在续志编纂中却很受欢迎。“专题记述”,故名思义就是集中记好一个一个专题,把一个专题的兴衰起伏,来龙去脉写得清清楚楚,有利于保存一个个完整的材料。我个人甚至认为,“专题记述”的文笔可以灵活一点,既可以写成志体式,也可以写成调查报告式,甚至还可以写成通讯报道式,当然无论用哪种形式,总的还是要用史实说话,不能滥用空泛的形容词之类。“专题记述”将会怎么发展,我们拭目以待。《乐平市志》(1985-2000)设置了《专题论述》专卷,志书出版后很受欢迎。

  四、条目竖写的基本要求

  志书篇目可以是少数人设置,但条目竖写却是参与修志的人都要碰到的,人人都要把握好。

  1.竖写的涵义

  所谓竖写,就是对每一类事物历史发展过程的纵述。或者说,以类系事,把事物一项一项地、按历史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纵述,就是竖写。竖写是在横分门类基础上的纵述,是以时为序记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竖写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现状的运动状态。这4种表述方式大同小异,比较起来,第四种说法更好一些。

  2.竖写的重要意义

  ①竖写是志书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志书之所以须用竖写的方法对内容进行表述,这是由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它横分许多门类,容纳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资料,这些资料要展示每一个门类事物的兴衰始末,并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只有采用竖写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②竖写是修志的落脚点。纵写,纵向记述是修志的落实处,许多修志原则、规范和表现手法都在纵写中体现出来。写的内容冗长繁琐,层次不清,必然要返工,就会前功尽弃;写的内容要素不全,缺项断线,或过于简单,说明不了问题,也要推倒重来,因为这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③竖写质量的好坏决定志书质量的高低。竖写是编纂学上一个重要的问题,竖写得好,志书的质量就有保证;竖写得不好,志书的高质量就成为一句空话。

  3.竖写的起始层次

  横排到哪个层次竖写为宜呢?有的志书或志稿第一个层次就分期,以后开始横排;有的第一个层次横分,第二个层次分期,然后再横排,这都割断了各门类事物的历史,使得竖写不能对事物的历史和现状作始末性的记述,竖写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竖写前各层次还是以横分为好。但是属于政治范畴的专志,前后时代事物的性质、内容、范围都不相同,难以横分时,可进行历史分期。然而有的志书或志稿直到竖写这个层次仍分为“建国前”、“建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确定基本记述单位对竖写是很重要的。新编志书一般都采用篇章节目体,有的志书或志稿横排很粗,把竖写层次提得很高,如从章一级开始竖写,这虽然有益于事物整体性的记述,但这样一来一部专业分志容纳不了多少资料,有悖于志书资料性这一根本属性,特别是许多独立事物都得不到展现,降低“资治”作用。同时还应注意,2个以上完全独立的事物也不宜捆在一起竖写。如有的志稿竖写类目是“客轮与航线”、“捕捞水域和鱼类”、“县鱼种场和县水产技术指导站”,这2个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尽相同,记述起来,必将内容交织,层次混乱,因果不彰。但是,横分也不能过细,对事物不能无限制地横分下去。支解一个完整的事物,无法进行竖写。有的事物继续横分下去虽然仍成独立事物,但也不必分到最小单位去竖写,因为这样的竖写价值不大。有部志书在“标灯”一节下,又横分为“煤油标灯”、“锰粉干电池标灯”、“空气干电池标灯”、“半导体标灯”、“DH96DJ型单标灯”5个目,分别记述它们的构造、使用方法、优缺点等。这样细分细写反而看不出“标灯”这个整体事物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了,而且志书不同于科技书籍,纯技术性的内容不必详细记述。象“称灯”这样的类目,从节开始竖写就行。

  总之,横分要适度,横分到最后竖写的那个层次应是一个基本结构单位,竖写起来才能完整地反映那个事物的始末和全貌。在这个前提下,适当提高竖写层次,以加强志书的整体性、综合性。一般说来,横分两三个层次为宜,即以节或目为竖写单位,少从章一级或子目以下层次开始竖写为好。

  4.竖写的几个大忌

  ①忌写成流水账。流水账的具体表现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不分时期,按编年体的方式逐年逐月堆砌各种资料,如有部志书关于科研点的记述写道:“1978年以前有14个,1979年有16个,1980年有21个,1981年有24个,1982年有31个,1983年有42个,1984年有56个,1985年有76个。”又有一部志书在写干部调配时,也只是罗列一点数据:“1985年调进干部12人,调出69人。1986年调进7人,调出58人。1987年调进9人,调出37人。1988年调进8人,调出30人。1989年调进12人,调出27人。1990年调进15人,调出29人。……”第二种是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把所搜集到的情况统统写上,使人看后如堕烟海,很难抓住主要的东西。如有一部志书写新产品试制的一个小目中,开了多少个会,发了多少个文件,领导讲了什么话,如何传达布置、发动群众,班组怎样加班加点,有多少好人好事等都详尽写上,结果试制措施和收到的效果等比较重要的情况,淹没在一堆豆腐账里面。这种写法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满足于一般化的表述形式,不分主次、轻重、本质非本质地堆砌、罗列资料,平均使用笔力,眉毛胡子一把抓,用琐细的过程淹没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不可取的。这种毛病比较普遍,如有部教育志中的教学方法也是这样写,某年干了什么,某年干了什么;有的人物传也写成人物大事记要,也是某年干了什么,某年干了什么,叫人看了十分厌烦。

  ②忌写成总结报告。常见的情况是,在记述完一些事实之后,总结归纳出几条经验、做法、体会之类,其目的是使读者加深理性上的认识。如有的志书写“普及先进水平”一节,在记述通过学习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之后,接着写道:“在普及先进水平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做法:一、建设一个勇于改革的领导班子。……二、思想政治、行政管理与技术一起抓。……三、推广一整套优质快速的技术措施。……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制度”。这种写法主要是提炼观点,加以阐明,虽然有的也补记了一些事实,但目的还是为了说明经验和体会,不符合“述而不论”的要求,同样是不可取的。

  ③忌写成教科书。这种弊病多发生在自然环境类分志或某些经济类分志中。如有部志书关于“玉米”一目的记述是这样写的:“玉米俗名苞米,又叫玉蜀黍、苞谷、苞粟、棒子、玉茭子。属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异花授粉,雄穗着生植株,顶端为圆锥花序;雌穗内生花序,穗生节间,外有穗壳包裹,顶端有丝形花芯,外露如缨,缨干粒熟,一苞二三百粒,累累如嵌珠。因粒形色不一,而分为黄苞米、白苞米、红苞米、马齿苞米等名。性喜温暖,不喜肥水。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短日照作物”。这样详尽地介绍玉米的各种名称、分属科目、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植物学教科书或科普知识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全国的地方志记“玉米”都写成这个样子,那志书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当然,志书在竖写中也并非完全排斥介绍、解释某个事物的特征、习性,特别是在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志书中,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适当解释是完全必要的,否则读者难以看懂。所以我们说志书应该避免教科书式的写法,但又要做到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④忌写成文件摘编。这个问题在劳动人事等志中最容易出现。有的志书“劳动人事志”在工资改革、职工福利、劳动保护、离退休这些类目中,大段大段地摘录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变成文件摘编。这种做法,堆砌全国通典,看不到当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步骤、作法和成效,缺乏地方特色,也是不可取的。

  ⑤忌写成通讯报道。不能堆砌空泛的形容词,拔高事件或人物的作用。这种毛病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志中容易出现。

  ⑥忌写成年鉴条目。首轮志书编完后,开始转入编年鉴,把很多志书编写的痕迹带入年鉴。编了多年年鉴之后,转入续志编纂,许多年鉴编辑中的痕迹又自觉不自觉地带入志书,特别是在条目设置中更加明显。如有部志书在《地方志编修》一节中,设置如下4个目:《××市志》编纂、《××市年鉴》编撰、《××市教育志》编纂、《××市政协志》编纂,外加一个《1985~1998年编纂地方志成果》表,一项一项地写一本本志书的编纂,是典型的年鉴条目设置法。又有一部志书,也是在《地方志》一节中,设置如下7个目:《××县志》编纂出版、清同治《××县志》校注出版、《××县人物志》收录编纂出版、《可爱的××》编纂出版、《××岩志》编辑出版、《××年鉴》编辑出版、专业志和乡镇志,这也是典型的年鉴条目设置法。写地方志本土上的事项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怎么样才是志书条目的设置法呢?还是要按类设目。比如说:“地方志”一节的目一般应该有这么一些吧!即机构人员、县志编纂、乡镇志编纂、专业志编纂、年鉴编辑、旧志整理、理论研究等,这才是按类设目的做法,与前列2种条目设置应该是有明显不同的。

  5.竖写的基本要求

  ①主线明确。一部志书应当有一条或几条“大主线”。各篇、章、节、目也要有“小主线”,“小主线”是由“大主线”生发出来的。这个主线不是编者臆造的,不应牵强附会。志书的主线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在编者意识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形成观点,观点反作用于事实材料,就是用主线贯通条目的竖写。有部志书写“城镇储蓄”,写某年建了多少网点,人员增减了多少,服务宣传搞得如何,利率的调整,储蓄余额的升降等,还写了开展文明服务及表彰先进的活动,应有尽有,但读者读后难知所云。这里的关键是没有抓住主线。那么“城镇储蓄”这个类目的主线是什么?我们看储蓄事业是发展了,还是衰落了,主要还是看储蓄金额的多少。这是衡量银行储蓄工作好坏的主要尺度,故应以储蓄金额变化作为主线。其他诸如方针政策只能作为影响、制约其发展的背景,网点、队伍、利率只是发展的条件,而宣传服务态度则又更为次之。所有这些都应在主线贯通之下来记述。

  ②事件完整。所谓完整性,就是要把握三大环节,或者叫做竖写的“三部曲”,即写好事物的发端、转折和现状(或结果),不能缺项。有头无尾,有尾无头,或者有两头无中间,都是不可取的。

  第一步,写好发端。任何专业事物在一地都有它发端伊始的情况,抓住这一资料,才能反映出本专业历史之初的面目。交待了“来龙”,才能为下步的“去脉”作好铺垫。如有部志书写“航道”,从最早的水道测量、第一艘挖泥船、第一座航标、第一盏标灯和最早的浅滩整治写起,就属这种情况。

  第二步,写好转折。有了专业的起始发端,就抓住了“经”线之始,竖写就有了基础和保证。紧接着第二步就写转折,写好本专业的发展变化、兴衰起伏。一切事物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本身的阶段性。有的事物循序渐进,呈现出步步登高的阶段性;但一般事物的发展历程都不是平坦的,有时兴起,有时低伏,历经着初态与发展阶段,高潮阶段,低潮阶段,再高潮阶段,…波浪式地前进。编写工作开始,就要认真消化资料,科学排比资料,从浩瀚的史料中理清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竖写分阶段,一般是“暗分”,而不是“明分”。要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轨迹,抓住事物兴衰起伏的转折点,确定起关键作用的年份,以这个年份为中心,用宏观的、综合性的资料和数据,铺开写横断面,把事物发展到这个阶段上的特征和因果写清楚,并体现出事物发展变化连贯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经济类分志从大的范围来分,有新中国成立前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的51年(按,指一般续志的下限是2000年),可分成前7年后22年中间22年的3个阶段,即1949~1956年,路线对头,经济稳步发展;1957~1978年有些政策过头,经济起伏很大,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9~2000年,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当然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至于众多具体的专业,并不一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比如水利事业,无论“大跃进”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有很大发展,广播事业也是如此,这就要从实际出发了。

  第三步,写好现状。这是竖写的最后一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行各业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这里起写现状为时过早,因为大量的拨乱返正工作正在开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所以写现状应以下限为准。续志的下限一般为2000年,因此现状主要是写2000年和接近2000年的情况。记述现状时,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充分反映该事业改革开放的情况及其成果,用准确的事实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③因果分明。为了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在竖写中应当彰明因果,不仅要记事件是什么样,而且还要记为什么是这样。但写“为什么”也同样是使用资料说话,一般不进行议论也可以达到目的。有的事物多因一果,有的事物一因多果,也有的事物一因一果;还有的左因右果,右因左果,或前因后果。竖写时应根据条目的题旨适当地予以反映。

  ④特点突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写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体现时代特点。比如工资,旧时称俸禄,现在叫工资,旧时或以白银,或以粮食发给,现在以人民币发给,这也是时代的不同。特别是人事工作的宗旨根本不同,封建时代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民国政府时期是为国民党反动统治服务,今天的人事工作则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写出了这种不同,时代特色自然就出来了。

  同时,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江西有过苏维埃政权时期,有许多省就没有。所谓地方特点就是要写特有的事物、特有的作法和特有的结果等。

  ⑤系人典型。竖写要注意以事系人。以事系人是指在记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时写出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的活动。系人的目的仍是为写事,即通过人的活动更好地反映事业状况。以事系人要注意掌握标准,主要系开创者,反映事业兴起;系贡献者,反映事业进步;系代表人物,反映事业或事件状况;系行业名人,反映专业水平。以事系人的方法,既可以先人后事,以人带出事;也可以先事后人,以事带出人;还可以依时顺事,人物出现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凡同一事一人起决定作用的,只系一人,多人起决定作用的,可以重叠式系人。其次要人从事出,事与人关,将事物的发展与人物的活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叙述人物生平,更不宜记述与此事无关的其他活动。而且,在以事系人中,要反映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其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思想,使读者从中受到鼓舞,受到启迪。

  ③行文规范。基本概念要统一,纪年要统一,数字用法要统一,图题表题要统一。

  五、条目竖写的主要方法

  1.竖写的几种形式

  志书必须从记述事类本身的实际出发,采用适宜的竖写形式。从新志编纂的编写实际来概括,至少有以下数种:

  ①逐年编写。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存在时间较短或出现较晚的事物,象“政法志”中的“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中共地方组织志中的“顾问委员会”,“人事志”中的“工资改革”、“职称改革”;另一种是虽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中,但每条资料对得出科学的结论都是不可缺少的依据,如“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这种事物逐年编写,既便于存史备查,又不占过多的篇幅。

  ②侧重写转折点。历史悠久且有明显起伏变化标志的事物,如果逐年记述,不仅会拉长篇幅,而且也没有必要,实际上也做不到。应选择其发展变化的若干转折之点侧重加以记述。如“教育志”中的“小学教育”、“农业志”中的“水稻栽培”、“生产工具”等。

  ③分期记述。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形态有明显差异的政权、司法、军事等专业分志中的许多类目,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受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制约的经济类各专业分志中的许多类目。有的可按社会历史分期,如“半封建半殖民地”、“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的可按经济历史分期,如“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有的可按事物自身的发展阶段分期,如“地质演化”、“气候变迁”等,它们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并不完全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分期吻合。

  ④选择典型记述。象“科技成果”、“医疗事故”等,此类事物没转折点,无阶段性,时断时续不规则地出现,可选择其中的典型加以记述。

  2.运用好4类资料

  通常收集到的资料是文字资料、口头资料、音像资料和实物资料。撰写志稿时要把这4类资料转化成下述4种资料:

  ①综合性资料。就是能够反映事物整体的、共性的、本质的、兴衰起伏过程的全面资料。这就要求编者在浩瀚的史料中,把原本零散的、片断的。纤细的资料,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整理、分析、加工,用具有概括力的文字提炼出来。这是竖写的主要资料。

  ②因素资料。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直接原因由它反映。表现为前事之果是后事之因。如教师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升学率。即教师素质高,学生学习成绩就好,升学率也就高。学生学习成绩好是教师素质高(前事)之果,又是升学率高(后事)之因。

  ③背景资料。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多数情况下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往往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典型资料。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或人物资料。这类资料具有辐射性广、实用性大、论证性强等功能。通过对具有个性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的记述,可以生动地反映某一时代的社会面貌,加强竖写的深度,但典型记述不是以点代面。志书不允许有点无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记述方法存在。

  志书条目的竖写,要以综合性资料为主体,因素资料、背景资料、典型资料都要结合到综合性资料中去记述,而且文字不能多,篇幅不要长。这4类资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一类资料会转变为另一类资料,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条目竖写的方法不只是上述介绍的几种,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把志书编纂成权威性高、实用性强、可读性好的受人欢迎的资料性著述。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浏览
主办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