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杭州概览 聚焦杭州 风雅钱塘 史志园地 数字方志馆 政务咨询
快速播报: · 下城区年鉴编撰业务培训会举行   · 承南宋文脉,品美好生活   · 行走西湖山水间——解密西湖保护背后的故事(下)  
站内检索:
  动态要情       今日杭州       史上今日       杭州之最       杭州百科    
  首轮志书       二轮志书       区县年鉴    
  湖山览胜       古镇名村       特色街区       民俗风情       特色美食       古今人物       诗词楹联       掌故丛编    
  志鉴常识       二轮修志       年鉴编纂       志稿选粹       百家争鸣       志人论集    
  新书速递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史志园地 > 志稿选粹
论方志馆的性质与功能(上)
文章来源:   作者:刘玉宏 访问次数:
    

  提 要: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近年来方志馆事业随着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的形势,随着地方志事业的不断繁荣而迅速发展。方志馆的功能定位应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于国情、地情研究,立足于方志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志馆与传统意义上的通志馆、图志局以及现代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等有所不同,承担着国情、地情研究和方志文化相关的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功能。

  关键词:方志馆 性质 定位 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地方志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方志馆建设作为地方志事业的一部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努力下,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现代方志馆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良好反响,成为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社会的桥头堡和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方志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其中最为普遍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及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有关人员,对方志馆的定位、方志馆的性质、方志馆的基本功能认识不清、概念模糊,有的甚至张冠李戴。这种问题的存在及其不利影响,已经在方志馆理论研究与实际建设中日益凸显,并成为制约全国方志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地阐释方志馆的性质与功能,是当前方志界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全国方志馆建设的视角,并结合地方志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形势,尝试对上述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提高社会各界对方志馆建设与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推动全国各级方志馆建设快速、良好发展。

  一、方志馆建设背景

  隋唐以来,随着志书官修制度的日臻成熟,专门修志的机构也随之出现。[1]北宋大观元年(1107),朝廷设立九域图志局,编修全国总志,成为有明确记载的官办修志机构。明代、清代专设一统志馆,负责编修一统志。特别是清代,各地纷纷设立史馆等史志机构,进一步推动了方志馆的建设。民国时期,浙江省在1914年率先成立浙江通志局,主持编修《浙江通志》。此后,各地纷纷设立通志馆(局)编修志书。据统计,当时共建有通志馆约22个。[2]但是,历代所设方志馆(局),主要职能在收集修志资料、组织方志编修方面,功能相对单一,且为临时性机构。

  现代意义上的方志馆,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地方志从一本书转变为一项事业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考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整合协调党史、军史、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机构的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系统研究。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就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召开,专门作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2015年12月28日,李克强总理就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又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关心和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也希望地方志工作者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志存高远,力学笃行,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2014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与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地方志工作机构提出了“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要求;2015年12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地方志事业迈上新台阶。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规划纲要》文件精神,为全国地方志工作者提供基本遵循,为全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方志馆作为推动地方志事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作为地方志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平台,也同样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与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分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各地要自觉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加快方志馆、地情网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规划纲要》,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将“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确定为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党和国家对方志馆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全国各级方志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方志馆建设的必要性

  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已经建成各级方志馆580余家,其中国家方志馆1家、省级方志馆17家、地市级方志馆140家、县区级方志馆420余家。此外,上海、安徽、福建、海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省级方志馆已获得立项或正在建设中,河北、山西、四川等省申报立项工作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尚有众多市、县级方志馆正在积极申报筹备建设。方志馆的迅猛发展从一定层面说明,方志馆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综观现代方志馆建设,可以将其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设方志馆是国家赋予地方志的使命和任务。《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能和任务,《规划纲要》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方志馆的工作任务。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方志馆建设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赋予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第二,建设方志馆是文化强国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了更好地研究地情,宣传地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家国情怀,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一些能够全面展示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场馆,而规划馆、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均不具备此项功能,方志馆定位为国情馆、地情馆,非常符合这一社会需要,是全面进行此类教育的最佳场所。因此,迫切需要把方志馆打造成爱国、爱乡、爱家的重要基地。

  第三,建设方志馆是传播地情知识、培育家国情怀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强调国情教育、地情教育,迫切需要为社会公众了解地情、认识家乡提供一个重要平台。而地方志上及天文,下涉地理,通古达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无所不包。方志馆通过宣传普及地情知识,让社会公众留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正好填补了进行国情、地情教育的空白。

  第四,建设方志馆是更好地实现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价值,更好地开发利用方志成果服务中心工作的需要。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一定行政区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我国现存历代编修的方志有8200余种[3]10余万卷。[4]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开展的两轮大规模编修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全国目前共编纂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7000多部,行业志、部门志、专志、乡镇志等累计出版2.4万多部,地方综合年鉴1.5万多部,专业年鉴7000多部,[5]加上大量地情文献、旧志整理成果和方志理论研究成果,构筑了以国情、地情为主要内容并不断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些珍贵的资料,需要专业场馆集中收藏,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服务中心工作,满足社会各界需要,因此方志馆建设势在必行。

  第五,建设方志馆是普及方志知识、展示方志文化魅力的需要。方志馆,姓方,名志馆。有了方志馆,方志人就有了真正的家。绵延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千百年来方志编修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志文化。方志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是母文化,是基础文化,但是社会各界对方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让方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人民群众接受、认识,是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设方志馆,以更好地传播方志基础知识,充分展示方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六,建设方志馆是方志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文化走向世界,用方志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务实、可信、权威,且已被国外的大批学者所认同,但需要一个专门有效的推介、宣传平台。方志馆依靠雄厚的文化成果和资源储备,通过对方志及其相关地情的深入研究和充分展示,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总之,建设方志馆可以全景式记录和展示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献资料,填补我国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可以向社会集中展示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地方特点和社会风貌,更加有效地培育人们的家国情怀,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三、方志馆的性质与定位

  方志馆是否就是收藏志书、年鉴的图书馆?方志馆是不是和展览馆一样,主要承担展览、展示职能?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方志馆的性质与定位。

  对于方志馆的建设,在我国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寻找新的、准确的定位。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6]。在此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规划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设起来,并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为此,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文化部门,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应该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为各级方志馆建设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道路。

  方志馆作为正在蓬勃兴起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借助后发优势,在充分借鉴吸收其他各类文化场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砥砺前行。在《意见》精神的指导下,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积极争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立自身地位,实现“弯道超车”。

  方志馆作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定位,还应该立足于地情研究,立足于方志文化传承,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加以认识。第四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指出:“方志馆除了有收藏和展示志书,集中保存和统一管理修志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资料、图表、照片、音像资料、实物及文稿等各种功能外,更为重要的功能乃是利用地方志工作的独特优势,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情、地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方志馆也就是地情馆、国情馆,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具体而言,绵延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地方志专业机构,各级方志馆必须围绕服务于传承方志文化传统,通过自身功能的实现,展示方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让历史悠久的方志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服务。那么,方志文化的魅力何在?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又是“一方之百科全书”,这种对方志的定位,深刻体现出方志记述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作为现代方志馆,其定位也正在于此。

  从业务范围上讲,方志馆应该包括编纂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等主要方面;从管理运营上讲,还需有相应的机构编制、人员队伍、管理经费等主要内容;从基础设施建设上讲,还需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场馆等必要条件。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方志馆具有综合性内涵,不是单一的一个场馆或一个设施,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另外,从理论研究上讲,方志馆把志书和年鉴记述的内容立体地提供、展示给社会各界,而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年鉴则是年度性资料,二者都是专业、系统、权威的地情资料。因此,方志馆是本行政区域内收藏、保护、展示和宣传地情文化最为全面、系统的文化服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文化名片性质的地情馆,或叫省情馆、市情馆、县情馆,国家层面则是国情馆。

  

  

  参考文献:

  [1]历史上曾经设立通志馆等类似于方志馆的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大业年间(605—618)。参见诸葛计:《纠正方志史上一个流行的错误说法》,《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8期。

  [2]参见曾荣:《民国通志馆述略》,《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2期。

  [3]参见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前言”,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4]参见王重民:《中国的地方志》,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地方志总论》,吉林省图书馆,1981年,第1页。

  [5]参见《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7]朱佳木:《在江苏省方志馆开馆仪式上的贺词》,《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5期。

  (待续)

  (本文原载《中国地方志》2018年第1期)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浏览
主办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